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1篇
  免费   359篇
  国内免费   520篇
电工技术   75篇
综合类   457篇
化学工业   759篇
金属工艺   159篇
机械仪表   309篇
建筑科学   724篇
矿业工程   343篇
能源动力   27篇
轻工业   178篇
水利工程   43篇
石油天然气   14篇
武器工业   296篇
无线电   43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09篇
冶金工业   85篇
原子能技术   179篇
自动化技术   9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297篇
  2013年   323篇
  2012年   447篇
  2011年   506篇
  2010年   468篇
  2009年   535篇
  2008年   463篇
  2007年   453篇
  2006年   358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法研究了其对U(Ⅵ)的吸附特性。考察了接触时间、初始浓度、吸附剂质量、pH、温度、离子种类、腐殖酸等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TIR) 对伊利石和高岭石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伊利石和高岭石对U(Ⅵ)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10 h、铀初始质量浓度为30 mg/L、吸附剂质量为0.04 g、pH=5的条件下,伊利石对U(Ⅵ)的吸附效果最好;在12 h、铀初始质量浓度为30 mg/L、吸附剂质量为0.01 g、pH=5的条件下,高岭石对U(Ⅵ)的吸附效果最好;随着温度的升高,伊利石和高岭石对U(Ⅵ)的吸附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伊利石;溶液中Mg2+、CO2-3、HCO-3显著降低了伊利石和高岭石对U(Ⅵ)的吸附效果;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加,伊利石对U(Ⅵ)的吸附能力提高,高岭石对U(Ⅵ)的吸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3.
4.
挑水河磷矿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时,围岩的应力状况严重影响采场顶底板的稳定性。采用条带式分 层充填采矿法,通过对充填体的破坏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充填条带宽度、留空区条带宽度及不同充填灰砂比下 采场顶底板、充填条带的应力变形,确定充填开采可降低采场围岩塑性区比例,优化开采参数,提高采场围岩的稳 定性;通过计算受支护强度影响下的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确定软弱结构面滑动的极限条件,对滑移区域的位置和范 围进行预测,通过加强支护以提高围岩软弱结构面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6.
7.
为了提高核环境下探测机器人机械臂的负载能力,通过动力学分析机械臂关节特性确定优化目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机械臂臂体危险工况分析并设计优化参数,采用Workbench目标驱动优化分析设计优化实验,对优化结果分析并选取合适的优化参数。优化设计使机械臂两个臂体质量分别减小28.3%和29.5%,分析表明优化设计对机械臂危险工况下静力特性影响很小,符合强度和刚度要求,依据优化方案制作出机械臂样机并测试机械臂负载性能,实验表明机械臂末端负载提高10%,优化后机械臂关节力矩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9.
10.
数字图像相关测量技术(DICM)是二十世纪末提出的一项现代化光测量技术,历经几十年各国学者的不断研究改进,日前相关技术也已有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各种原因,该技术的推广及在工程应用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介绍了散斑技术的基本原理,总结出与传统变形测量方法相比,其具有非接触、测量全面、精度高以及操作简洁等优点,其次,根据其数学模型和理论并借助Visual Studio和matlab平台,结合相关硬件设备,研制了变形测量软件系统MicroGauge,先以数字模拟散斑图模拟真实环境对软件系统进行初步验证,再以散斑测量系统和传统千分表测量方法对电木板材料梁进行三点弯曲中心挠度值测量试验,并与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种测量方式的相对误差均不超过0.5%,从而验证了该方法和整个测量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结合计算结果,为校核结构强度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变形测量的自动化和高效化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